社区既是城市有机更新的空间载体,更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为打通规划服务社区群众“最后一公里”,7月20日,南昌市社区规划师试点工作“三校四地”对谈讲座在南昌市规划展示中心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南昌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共同举办。


赵炜,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委员。四川省建筑师学会城市设计与更新委员会主任委员,成都市国土空间与自然资源协会副理事长,成都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主任会议专家。
赵炜指出成都自秦筑城以来,城名未变、城址未变、老城空间结构未变,因此在熟人自组织的社会中,以街头文化、茶馆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文化,社区传统和自治的力量是非常强的。成都的城市社区更新和整个城市系统性结构、基层街头文化是相结合的。总的来说,成都城市社区更新的核心理念是对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尊重,以及社区的深度参与。赵教授还揭示了在不同的营造与治理的机制下,通过社区公共空间营造重塑街头文化传统、形成地方场所精神和街道公共空间魅力,以及提升公共空间的实用性、规范性、艺术性与开放性的具体路径。
嘉宾二:刘堃,讲座题目:《共建的力量:从三个社区规划实践案例谈起》
刘堃,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设计特色学科方向负责人。工学博士(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入选香江学者计划与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城市设计学部会员,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刘堃基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公共空间实验室的实践经验,以“深圳市红荔社区儿童友好型社区规划试点项目”、“深圳共建花园设计实践”和“2020深圳市无障碍城市专项规划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深圳市社区规划师在统筹多方主体需求,形成多元共建共治局面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刘教授认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是城市存量发展的必然解,而共建共治共享应从公民科学谈起,并具体指出了共建的真实含义,即是由非专业公众承担或参与的一类科学研究活动,范围涵盖问题探索,新技术发展、数据收集与分析等各种科学研究环节。
嘉宾三:邱红,讲座题目:《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探索和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实践》
邱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主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儿童友好城市项目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委员,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体检评估专业委员会专家,深圳市儿童友好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市妇女儿童工作先进个人。
邱红重点分享了北京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系统路径和规划实践经验。为应对儿童及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和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之间的矛盾,必须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需求为导向、以儿童更好成长为目标,将儿童的心声、需求、优先事项和权利纳入社区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形成“基线评估-顶层设计-试点先行-宣传参与”的系统路径体系以及“规划编制-空间营造-科普赋能-参与赋权”的规划实践闭环。她强调了城市要为儿童生活、学习、交往、游戏提供适宜空间的重要性,以及北京通过城市规划宣传教育计划为儿童赋能、借助覆盖城乡的责任规划师团队为儿童赋权的有益做法。
在“三校四地”对谈环节,三位嘉宾及主持人与参会对象展开了深入交流。通过讲座的学习探讨,南昌市社区规划师和红谷滩区各街道有关负责同志对社区更新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推动全市规划重点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共同携手探索创新出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南昌模式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在接下来的工作开展中将按照所学知识,并与实际相结合,早日将南昌社区规划师制度从探索实践迈向制度常态,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期待做出规划工作者应有的贡献。